技术分享
常遇春和徐达地位哪一个更高?徐达汤和常遇春谁厉害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徐达和常遇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大明第一功臣:徐达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徐达家世代务农,由于家境贫困,艰苦生活的磨砺,使他长大成人后,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性格坚毅,遇事善动脑筋。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已经投入淮西红巾军的朱元璋回家乡招兵,22岁的徐达听到消息后,毅然仗剑应募,投到朱元璋麾下,开始了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的戎马生涯。徐达出身贫苦,并无机会接受教育,更不可能熟读兵书,但他遇事爱琢磨,肯钻研,所以参加淮西义军后很快在军中脱颖而出。史载,徐达智勇超群,并非蛮打蛮拼的莽夫,他打仗善用计谋,不仅料敌如神,还能因敌而变,所以位在诸将之上。
历史上很多名将都是草根出身,因受教育局限,不可能天赋异禀,一从军就精通兵法,百战百胜,其超凡军事才能大都是在长期的艰苦征战中摸索、锤炼出来的。回望历史,不仅“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徐达就是一个能造时势的大英雄。至正十五年,徐达随朱元璋率大军渡过长江,势如破竹,先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后一举攻克集庆(今南京)。随后,徐达率军接连攻克镇江、扬州等地,为朱元璋集团开拓江南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积功被朱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至正二十三年秋,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展开决战。在鄱阳湖一战中,面对陈汉的强大水军,徐达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奋勇冲杀,一举击溃了陈友谅大军前锋。
为之后彻底歼灭陈汉主力立下了头功、二十四年,累功荣升左相国。二十五年,被朱元璋拜为大将军,随即誓师出征,先取淮东,继而平定浙西,屡战屡胜,未遭败绩。二十九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虏吴王张士诚以及部下将士二十五万。同年十月,被封破虏大将军,旋即率二十五万明军北伐,以扫荡残元。徐达率大军北上后,先攻取山东,再回师河南,又突然捣入河北,挥军一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率王公大臣、皇后嫔妃仓皇北遁大漠,立国98年的元王朝覆亡,彻底结束了对中国的统治。洪武初期,他留守北平,并多次率军远征漠北,驱逐残元,戍守北疆,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
徐达为人谨慎,足智多谋,治军严整,屡建功勋,明朝建国时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对徐达评价甚高,曾说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还不吝赞美之词地点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将他接回南京。次年二月二十日病死(一说被太祖毒死)于南京府邸,时年54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葬于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大明开国功臣第一位(元功第一)。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
明朝开国功臣,统军元帅。和徐达一样,常遇春也是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自幼习武,到20岁时已经练就一身好武艺,骑射皆精,“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25岁的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因作战勇猛异常,升迁极快。当年六月,他率军接连攻取采石矶(安徽马鞍山西南)、太平(安徽当涂),立功被授管军先锋,随即升为领军总管。次年三月,随大将军徐达攻克镇江,立有殊功,十一月荣升统军大元帅。至正十八年春,被攫拔为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军大元帅、枢密院佥事。在之后的鄱阳湖激战中,他奋不顾身救出船陷泥淖的朱元璋,大败兵多将广、船坚炮利的陈友谅,勇不可当,威名远扬。
不久官拜副将军,协助徐达灭掉吴王张士诚,晋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元年(1368)再次被拜副将军,从徐达北伐,攻拔元大都。洪武二年,朱元璋评功排座次,以徐达为首,常遇春次之。六月,常遇春率大军出北平(明改大都为北平),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开平(今内蒙正蓝旗境内),元顺帝再次北逃,明军乘胜追击,生俘元宗王十余人、将士万人及辎重骡马无数。七月,大军得胜回师,行至柳河川,因鞍马劳顿,餐风露宿,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史载,常遇春几乎不识字,也从不读书。他不像徐达那样喜欢用智取胜,而是剽悍勇猛,以力服人。
他英勇善战,冲锋陷阵,锐不可当,但治军严明,统兵有方,曾经骄横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于是军中送他一个绰号:“常十万”。朱元璋对他评价也很高:“勤于外劳,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所以他被评为大明开国第二功臣。和徐达一样,起于蓬蒿、没受过教育、大字识不了一箩筐的猛将常遇春也是在长期浴血征战中“自学成才”的
常遇春和徐达关系好吗?徐达汤和常遇春谁厉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徐达和常遇春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自古以来,特别是冷兵器时代,打战并不难。不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一定不会带兵打仗。军事说白了就是打群架,不需要储备太多的知识,只要兵强马壮,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加上有伟大统帅运筹帷幄掌舵,带兵打仗真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尉迟恭、秦琼,明朝的徐达、常遇春,都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关键是跟对了人,大的方向有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决定,当手下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会打仗的人一定是天生就有这方面的才能,他如果能够系统化的学习,那么当他看到那些精湛的战争艺术理论时就会会心的说一句果然如此,当他看到那些与现实已经不相适应的理论时也能够详加分别并使之能够指导实际作战。或者即便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只要是有需要他也能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对现有操作的观察飞快的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认为忠厚老实,因此对他们非常信任,没有发生过刘邦直接闯进军营中,夺了韩信兵符这样的事情。于是朱元璋很信任徐达和常遇春,因此他们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因此打得非常顺。仗只要大顺了,打起来自然就很厉害了。而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为明军的最高统帅了。